金秋时节,潍坊市寒亭区海水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稻谷飘香、丰收在望。“通过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今年海水稻亩产量有望达到650多公斤,连续三年创新高。”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海水稻项目负责人高强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而今通过种植海水稻,土壤盐碱度逐年降低,“荒滩”变“粮仓”。
从海水稻种植,到精深加工销售,再到生态文化旅游,不断拉长的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蔡家栏子村,是第一个向海水稻项目流转土地的村子。“流转费用按照10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给村民,今年村民每亩能收入1200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瑞敏说。另外,村民还能腾出时间在基地打工,一年赚取务工费约5万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不断探索实践,精准施策,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质效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广袤的齐鲁大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收获季,喜讯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为千分之五的盐碱地里,两种新培育的耐盐大豆亩产分别可达529.6斤、526.6斤,创造了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亩产纪录。这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基地的测产结果。经过四年时间培育而成的新品系,无疑为深耕盐碱地、充裕大粮仓提供了核心要素支撑。
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山东坚定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今年夏粮总产527.44亿斤、单产440.03公斤,双创历史新高。
三春不如一秋忙,当下全省秋收秋种正在加快进行。“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今年小麦播种比往年晚一些,农技专家送来了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晚播技术。”在齐河县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这几天正带着社员进行深耕、旋耕。他说,根据专家指导,适当增加播种量,施足底肥,后期再做好田间管理,明年的小麦产量不成问题。
为指导各地有序推进秋种工作,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了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并派出8个专家指导组奔赴田间地头,协助当地制订与当地生产情况相适应的技术方案,助力打好“三秋”生产攻坚战。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农科院去年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从山东东中西部分别选择招远、费县、郓城三个县(市),计划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举全院之力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样板。一年多来,全院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服务30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300余个,推广新技术260余项……
“俺种的冬枣皮薄、肉脆、味甜,个个长得红彤彤,再加上‘沾化冬枣’品牌响当当,价格高的每公斤能卖到100元。”在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车王村王福田精品冬枣园里,枣农王福田说,要想种好枣,必须采用新技术。冬枣大棚内配置了各种诱虫罐、粘虫板,实行物理杀虫,施的是有机肥,每亩按标准疏密间伐,确保冬枣品质。
围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山东狠抓标准化生产、质量监管和品牌创建,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农产品出口连续22年领跑全国。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山东农业经济总体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60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
“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后就安稳了,再也不用和水患斗了!”几个月前,东明县焦园乡黎明社区村民房三留搬离了“水窝子”,住进了村台之上的新房子,“以前黄河发洪水,房子冲了建,建了还被冲,日子太难了。”“房三留”这个名字,正是家人渴望着能保住房子而起的。
长期以来,受汛期洪水淹没、堤坝阻隔等影响,黄河滩区群众祖祖辈辈与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为伴。为圆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2017年8月,山东全面启动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今年5月,山东黄河滩区28个新建村台社区全部实现分房到户。
搬得出、稳得住,还得逐步能致富。东明县立足滩区自然生态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独具滩区特色、凸显滩区优势的富民产业,规划实施了万亩虎杖种植、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富硒小麦、有机杂粮、葡萄种植、食用菌生产等特色产业项目,现已初具规模,群众增收有了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山东着力推动产业兴旺,千方百计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更富裕。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同比增长5.5%,比2015年增长45.0%,快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6.4个百分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青县位于淄博市最北端,黄河过境47公里,形成了典型的平原沿黄湿地风貌。位于湿地中心位置的引黄沉沙池,在发挥沉沙净水作用的同时,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破坏。近几年,当地实施天鹅湖湿地慢城项目,全面推进植被修复、土壤修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与扬尘治理等,湿地生态不断修复,生态环境优势凸显。现在,天鹅湖湿地及周边乡村每年可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50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过万元,农民吃上了“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