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的悲剧,在于中国农业的集中程度太低,农业管理溯源太难。只有改变中国小农经济的底层结构,才能切实改变农业产品和相关领域的命运。
|01|
最好用的农药
死在了监管的路上
国庆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河南驻马店一名13岁的小女孩喝下百草枯后离开了人世。虽然发现得早,在交警的接力护送下,原来1个半小时的车程仅用28分钟就送到了医院,最后小女孩的情况仍然不见好转,持续恶化。
这样的悲剧,在过去十几年屡见不鲜。为了让丈夫听话,妻子喝了两口百草枯;老人误认为是酱油,用百草枯做了红烧肉;熊孩子把百草枯倒进爸爸的可乐……
每年用百草枯自杀的人有1000多个,超过了过去10年的受害人数总和,官方只能对百草枯实施严格管控。农业农村部也在去年明文规定百草枯产品只能出口,不得在境内销售,相关企业要定期报告百草枯生产经营情况。
百草枯的封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不同于其他农药,至今都没有特效解毒药。也就是说,除非摄入量极少且救助及时,否则即使就医也抢救不回来。
但在成为“自杀药”之前,百草枯是最有效的除草剂,甚至于一度需要从美国进口。为了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时任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副所长的李德军在实验室苦熬了8年,终于研发出了中国的百草枯,农民也才有了好用的除草剂。
百草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没有辜负李德军的心血投入,使用百草枯的土地,比使用其他农药的土地产量要高出4%~8%,关键是价钱还便宜,农民都用得起。一下便成为了中国生产和使用量第二大的农药品种,同时形成了一条50亿规模的产业链。
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么一款无可挑剔的产品,最后会因为管理的原因导致不再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