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而产业振兴是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如何使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越过越幸福、越过越红火,要紧紧抓住以下六个“关键”。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首先要从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助力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谋篇布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探寻现代农业发展与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产业效益与农业安全的关系。农业的弱质性、公益性、社会性决定了现代农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优先地位,确保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与必然要求,任何时候中国人都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农业又必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炼好“内功”才能迎接挑战。二是探寻现代农业的体系化与小农户承包制基本经营制度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农产品大市场化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人多地少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承包制后多元化的经营选择方式,绝大部分是小农户经营主体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好与小农户的关系。三是探寻现代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创造了日月星辰般的农耕文化,虽然由于我国现代工业文明起步较晚,弱化了农业的影响力,但其合理内核,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等是传统农业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与今天的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应该相向不悖。四是探寻大农业生态链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正确处理普惠效益与长远发展战略的关系。农业的安全性有赖于大农业生态链的构建与稳定,它的普惠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五是探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处理城市繁荣与农村繁荣的关系。在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优势互补中实现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
在乡村振兴中,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珍惜每一寸土地,由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转变,由盲目发展向有购销、营销、鲜(干)销、贮藏加工网络体系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有合作、有组织发展体系转变,由单一初级生产向配套精深加工体系转变。为此,要在问题导向中发力。
要提升改造农村普惠性基础设施条件这个重要前提。在规划布局中,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开发体系中把握从根本上改善乡村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础条件,防止“大拆大建”、“随建随拆”、“速建速拆”、“先建后拆”的“城市病”蔓延至农村。在基本农田建设中要防止没有规划盲目建、起点过低粗糙建、管理不善建“豆腐渣”。乡村投入要突出精准性,防止财富的流失和巨大浪费,要把更多的资金用在补上基础设施这个短板上、公共利益的需求上、长期发展的治本上。
要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适合当地的产业,乡村繁荣就是一句空话。产业发展有一域一品、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等。由于乡村行政区划与自然经济地理的异域性,产业开发体系要以市县域为基本前提,以开发一域一品为重点方向,以培育农业优先和具有优势的产业体系,使农业产业体系与乡村区域经济优势相互融合、相互助力、相映成辉。
要补上“规模波动式”发展这个短板。根据农业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我们强调有适度规模效益的发展,也不断催生了多类型合作、多方式转包、多环节“外(代)包”等转移性经营方式,但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短期行为”:短周期经营、短期投入、短期合作方式,导致规模经营稳定性差、波动性大,以致出现“空壳大户”、“空壳社”、“空壳公司”等现象,不利于农业可持续长期发展。要深度研究长效发展与规模经营的关系,“三权分离”与经营者增加现代农业投入的深度逻辑,现代农业开发体系与政策支撑体系的深度耦合。建议在充分尊重农民承包意愿的前提下,延长转包经营管理期限,明确责权利法定关系,实行土地环境与土壤地力动态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体系并纳入制度建设的范畴,可先行先试,完善后推广。
要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来自于物质与精神的“两靠”,在物质上是农民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持续增长机制,和适度规模型新型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保证基本口粮、进而不断优化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高质量发展对农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要求。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条件下,结构优化与耕作制度改革也要适应消费者消费升级、市场需求和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要形成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市场补充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与此同时,要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双循环中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农产品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国农业具有悠久历史与现代技术相融提质的独门绝技优势,利用乡村振兴契机,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要利用以城乡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促、城乡优势互补的改革创新关键期,形成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发展机会充分选择、社会治理环境不断优化,在城乡一体中更加有效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总体谋篇布局中提升和确保农业安全、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战略利益安全。
要在“带头人”方面下足功夫。依靠小农户经营,亦或许多新型经营主体去单独经营,要实现现代农业建设是很困难的,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实现规模农业的组织化、品牌农业的标准化、科技推广应用的有序化、产业深度开发的集聚化,这些都有赖于由谁去组织、怎样组织以及如何发挥组织起来的作用。要建立多元化经营管理组织方式,以“创新不问出处”的精神激发带头人组织农民群众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落地落实。尤其要对村级组织的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国家实施“村干部提振工程”,在条件成熟的返乡大学生、返乡人才中大胆启用德才兼备型干部,为各类返乡人才提供依法竞争上岗的上升发展通道。鼓励大学生返乡安家创业、返乡回报乡村、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并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撑。
当下,现代农业要在实施中稳步推进,久久为功。要促进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又要更多地在市场化、产业化、适销对路上做足产品的“预销售、预处理”工作,融合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彰显效益链。
要以长牙齿的措施保护好18亿亩耕地,不仅在数量上确保,还应在质量上提升,除毒(重金属)、排污、防面源污染一样都不能少。防止种源“卡脖子”,打好种业翻身仗。要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点,鼓励企业创新主体谋求种业发展大势。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包括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结构、经济作物结构、产业结构、产加销结构,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以加工业为例,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我国2.3:1,比发达国家平均3.5:1低1.2个点,有的发达国家达到6:1。农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要实行问题导向和消费需求导向,在提高耕作效益的同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优化投入产出效能。
要建立良好的规范开发管理体系。及时改革计划经济中遗留下来的滞后痕迹。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多龙治理”,通过改革后得到很大改变,但仍然保留着“部门分离”、“条块分割”的格局,例如扎根农村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功能是“购销”,但其改革发展到今天,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供销合作社已经是产加销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产技训于田野、产学研于一炉,但在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上不属于农业,仍归属于传统的流通管理体制,使发展与管理“错位”、“脱位”、“缺位”、“两张皮”,不利于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功能的落地落实,不利于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消弭违背现代农业发展的旧体制机制,激发各方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