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辛集市马庄乡西谢村党支部书记宋立权,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结合农业发展趋势,引入“痕量灌溉”技术(也称“渗灌”技术),发展数字节水高效农业,带动西谢村村民增收致富。
宋立权说,传统农业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但这样不仅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还会加速土壤结板,降低粮食产量与质量,而且还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出现农作物不能生长的情况。深知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的弊病,宋立权决心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各种方式学习节水技术,来发展智慧农业。
从2020年8月份开始,宋立权多次往返于辛集和石家庄,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向石家庄市农科院的专家“取经”。经过大半年的学习、规划和协商后,在今年6月份,宋立权成功在村北的50亩玉米地里搞起了“痕量灌溉”试验田。
西谢村党支部书记宋立权和工程师查看项目进展
记者跟随宋立权来到50亩玉米试验田,向村民们了解新设备的使用情况。从村民口中听到最多的是,如今浇地方式变了,农药、化肥用量少了,村民们收入却增加了。
“痕量灌溉”技术,是采用数字化分布式伺服装备,在水肥一体化技术基础上,通过在地下30厘米处埋藏滴灌管,以智能感应芯片来检测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从而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农作物。与传统农业灌溉方法相比,“痕量灌溉”技术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每亩更能节水70%,省电60%,节肥60%,增产20%。
数字化分布式生态伺服装备站
需要在地下30厘米处埋藏的滴灌管
村民们告诉记者,之前50亩地需要两三个人浇两三天,现在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一天一宿时间就能浇透;50亩地之前水费要花1500元、施肥3000元,现在水费只需要500元、施肥只需要2100元。
西谢村党支部书记宋立权到村民家中询问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