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总书记“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砥砺奋进、锐意进取,探索出了一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安徽路径”。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4019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0元,同比增长7.8%。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延伸绩效管理中,安徽多项工作被评为优秀,实现了争先进位。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三大支撑”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并作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几年来,安徽勠力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发展思路上求突破,在发展政策上求创 新,在发展理念上求升级,先行先试,构建了政策、资金、科技“三大支撑”,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加强谋划,强化政策支撑。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2016年,安徽省出台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出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意见,省政府与农业部签订了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2017年省政府出台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8年率先在全国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的政策体系,2019年出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意见,2020年出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意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安徽省从总体设计到任务落实、从具体抓手到平台载体,一年接着一年接续谋划,基本构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四梁八柱”。
(二)破解瓶颈,强化金融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制约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着力创新保险、股权、财政支农服务方式方法,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率先成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推动公司网络体系建设,指导研发“劝耕贷”等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主导模式。截至2020年11月底,省农担公司累计为33983户(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177.84亿元,在保13452户(次),在保金额86.34亿元。率先创设区域性股权市场农业板,是全国农业专板第一大板块,截至2020年12底,农业版块已累计挂牌企业1557家,其中235家企业获得融资12.13亿元。依托省区域股权市场,牵头成立了省金融支农协作联盟,着力打造省级金融支农政策及金融要素综合服务平台。率先开展“三项补贴”改革试点。作为全国5个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安徽将原“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
(三)健全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安徽省着力下好农业科技创新“先手棋”,省政府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之花在农业领域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2019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每年省市县乡四级2500多个农技推广机构、130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14000多个行政村、78000多个科技示范户、27700多个贫困户,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连续多年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延伸绩效管理中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位居全国第一。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是全国最早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省份,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支持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农机装备应用、农业生态环保与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4个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率先创建。2019年,产业技术体系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60项,技术集成应用148项,累计研发新品种97项、新技术170项,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261个。率先建立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2016年,安徽省创建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进一步整合行政、科研、教学、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着力破解“科研”和“应用”两张皮,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安徽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突出促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安徽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在全国率先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探索建立了“两区”划建管护用一体化模式,形成以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四大现代农业功能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安徽粮食总产达4019万吨,实现“十七连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度超过90%。安徽常年销往省外的粮食1300万吨左右,为国家粮食安全持续作出“安徽贡献”。调整种养结构。率先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广“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养殖新模式。2020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2298万亩、占小麦面积的53.4%。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专用小麦种植地图,将307个万亩以上单品种集中种植单元646.65万亩专用小麦上图入库,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为产销衔接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10%左右。按2298万亩专用小麦每千克售价高于市场1角钱测算,亩增收40元,总增收9.19亿元。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超过4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位,涌现了合肥“中国淡水龙虾之都”、霍邱“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等一批示范样板,实现了粮食绿色丰产和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机统一。促进产业融合。在做精一产的基础上,安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心一直未改,启动实施农产品“五个一批”工程,推动设立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注册资本28亿元,总规模100亿元;连续12年举办合肥农交会,打造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大品牌。启动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土特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科普等产业融合发展,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多业态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2020年,安徽休闲农业全年接待游客达1.5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650亿元,带动农户就业59.5万户,“美丽田园,休闲安徽”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农村电商是安徽农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另一个增长极,通过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安徽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电商直销、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飞速发展,2019年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536亿元,同比增长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