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利润过低的问题,已经降低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甚至还造成不少农田被撂荒的情况。然而,在06年的时候,日本人却在莱阳租下了1600亩土地,并组建了名为“朝日绿源”的农业公司。“租地不种先撂荒、粮食不卖先喂牛”的做法,当时引得不少嘲笑,可最终经过10年的努力,来中国种地的日本人,终究还是走了。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农民认为,日本的农业经营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也有人认为,依照目前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来看,纯正的有机农产品,已经超出了国民的支付范围。而面对日本人的离开,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哪一种经营模式,才适合我国国情,才能让农民因农业而致富。
来中国种地的日本人,究竟败在了哪儿?
首先,受我国消费实力的限制,有机农产品“叫好不叫座”。据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约2.5%。而详细到月度涨跌情况,则表现为逐月下滑的趋势,只有12月份才呈现小幅度上涨。此外,“车厘子不自由”等情况和生鲜配送的逐步火热,都已经表明,目前我国国民的平均消费实力并不高。受此情况的限制,有机农产品只能“叫好不叫座”。
与此同时,有机农业前期投入过大,投入和产出很容易失衡。要想生产有机农产品,除了后期化肥和农药的限制使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土质本身的健康状况。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质,已经被过量的化肥和农药污染,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会选择租地先抛荒,粮食先喂牛,靠牛粪滋润土地的原因。可是,如此一来,在市场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前期的过大投入,很容易造成投入和产出的失衡。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受到市场消费实力的限制和投入、产出失衡的影响,日本人才将资产售空后,草草离开。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启示,可不仅仅是有机农业,目前在我国很难推广。更重要的是,在市场消费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反而更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模式,将农业收益扩宽至经营和种植收益,而不只单单种地,才能创造可观的农业收益。
政策为农业发展,选了一条路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在上述《意见》中,国家明确表示将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登记赋码并颁证,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壮大专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等。
通过以上条款不难看出,政策为农业发展,选择了一条专业化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其中,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登记赋码和颁证,不仅给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创造了一个合法身份。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下乡的过程中,确保农民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入股,获得更多收益。除此以外,对农业生产托管组织等专业服务组织的培育,让农民可以得到专业指导和服务。
对于农业经营和发展,农民该注意什么?
首先,明确自己的经营权限。未来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承包地,但如果农民的参与方式,仅仅停留于将土地流转出去,收取少量的土地租金,对农民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农民若想真正实现以土地入股,获得高额分红的梦想,就必须事先通过土地确权、赋码和颁证,来明确自己的经营权限。
其次,未来农业或呈现“两极”发展。随着农资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越来越多的商界大佬,纷纷跨行投资农业,未来农业或呈现“两极”发展。一个是小农耕种的利润会越来越低,另一个是企业的农业经营利润将越来越高。因此,为避免农业经营利润,出现过度集中于企业的情况,建议农民以村集体为单位,在支农贷款的帮扶下,发展综合性集体农业或进行个人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