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元的典型县。全产业链能为农业带来什么,如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相关专家表示,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不断扩大覆盖、延伸领域、提升档次,使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农业产业链
让希望的田野更富饶
在塘埂上,安徽农科院研究员夏伦志和寿县张李乡乡长陈多田边走边聊。张李乡水面多,鹅草长得快,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塘埂上养鹅、水塘里养鱼……立体、循环、生态养殖的设想让陈多田干劲十足:带领群众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寿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的寿县,13.33万的贫困人口占淮南市70%以上,是淮南市脱贫攻坚主战场。此时,县乡村三级书记“挂帅出征”,1.7万名党员干部“握指成拳”,走出万山重重,与“小康”幸福牵手,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打赢脱贫攻坚战,寿县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唱响乡村振兴曲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的机制,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同时,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着力发展产业就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家住寿县涧沟镇的洪磊全身心地在温氏集团种猪场里忙活着,曾经的贫困户俨然有了养猪专业户的范儿。
“我们两口子都在公司打工,每个月收入将近8000元。”洪磊高兴地说。
自从落户寿县后,温氏集团在当地22个乡镇投入扶贫资金约2.6亿元,建设114栋标准化扶贫猪舍,实现年上市肉猪40万头,直接带动248个村实现致富。
眼下,寿县正着力实施全产业链提升工程,以安丰塘灌区为核心,打造“寿州贡米”优质大米产业链;以温氏集团为龙头,打造生猪产业链;以皖西白鹅规模养殖企业为依托,打造种鹅、肉鹅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淮淠蔬菜生产基地为基础,培育蔬菜产业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市场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走在烟波浩渺的寿县安丰塘畔,一片片绿色的稻田摇曳着丰收的希望。精诚粮食种植合作社与陶店回族乡2000多户农户签订了优质粮食订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机插机收、统一烘干、统一结算。陶店回族乡副乡长张庆田话语里充满自豪:“这其中就有500多户脱贫户,预计全乡农户可增收500多万元。”
“立足新产业发展,我们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朱善敏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寿县通过建立优质绿色水稻、小麦生产基地,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升级改造,高起点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甲鱼、大麻鸭……在安徽天下第一塘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上千种当地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企业负责人王康奎正在忙着用土灶烧鸭,打包后通过电商发到长三角地区。
据王康奎介绍,企业流转土地115亩,按照“互联网+基地+农户+品牌”模式,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线上销售平台,主打蔬菜、水果种植、淡水水产品养殖,带动近20户脱贫户在基地务工,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
一项项产业绿满田野,一个个项目生机而发。记者了解到,寿县正通过打造农业现代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链主企业”
在田间拔节成长
稻田夏管时节,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试验田,麻鸭在田间出没。“我们种植面积1800多亩,去年的稻鸭生态米收到了不少订单。今年用1200亩发展稻虾共生,100多亩用于稻鸭共生,500多亩种植高产水稻。”公司总经理曹泉方表示,尝到了全产业链的甜头,相比传统纯种粮每亩可增收2500元。在双林镇,育苗、种植、加工,加之多元营销和观光游,农产品经农业全产业链“镀金”后,身价大涨。
什么是农业全产业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介绍,农业全产业链就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环节、各主体链接成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已演变为不同区域间的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可以是一域一链,也可以是一园一链、一企一链,但都针对全链条和全面价值。
目前,农业多元价值的作用日益凸显。经测算,2020年,农业总产值10.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23.2万亿元,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近年来,农业通过“一纵一横”打造了农业全产业链,找回了农业的真正价值所在。一纵,是纵向拓展新的产业,贯通产加销,创造了新供给。一横,是横向拓展新的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了新业态。
“我国农业产业链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产业链条短,且多在初级阶段,一旦遇到疫情灾情,可能出现断供。”刘焕鑫认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对外要发力源头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妥善应对全球农业全产业链重构,争取占据全球农业全产业链中上游和价值链中高端;对内要把全产业链主体放在县域,让产加销、农文旅在县域内就无缝对接,让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装备设施上,还体现在产业间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上,促进农业链条在县域内动态循环起来。
在江西赣州市崇义县过埠镇铁木村刺葡萄示范园,240多亩刺葡萄,硕果累累。为确保品质,示范园安装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崇义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林席跃说,村里引进投资建设起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刺葡萄加工业,集刺葡萄种植、果酒酿造和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实现年产刺葡萄红酒400吨、白兰地蒸馏酒100吨,产值1.5亿元。近年来,崇义县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受惠农民达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
“河南不仅是小麦和生猪大省,还生产了全国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十分之七的水饺,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8%。”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河南实施延链增值行动,小麦产业链聚焦提升主食产业化水平,产值达到1300亿元;玉米产业链聚焦提升玉米精深加工水平,产值逾600亿元。目前,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6万亿元,成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正经历由“中原粮仓”向“世人餐桌”的转变。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34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催生了7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起农业全产业链。过去,农民就业增收一直在狭窄的种养领域,现在通过全产业链开始向宽广的一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从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增收拓展,从原料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分红者、雇员等多重身份拓展。据农业农村部测算,农业全产业链条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农民一般高30%以上。
“构建全产业链,就是促进农业由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延伸、由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由有边有形向无边无形拓展。”刘长全表示,要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要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如江西鄱阳湖小龙虾、重庆荣昌猪等全产业链,都注重生态价值的发掘。要发挥农业休闲体验功能,跨界融入现代要素。发展农业+旅游,催生休闲农业;农业+文化,催生创意农业;农业+信息,催生数字农业。
(本文综合自《经济日报》、《安徽日报农村》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原作者为乔金亮、柏松、顾海涛。文字整理:王平)
【案例】
“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一是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载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2020年,已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拥有100家龙头企业、2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年产值突破9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个,户均增收3000多元。二是以“产学研用”公共平台为载体,促进农业全价值链提升。搭建研发平台84家,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设有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主导制定各类标准400多项;打造农业食品企业各类知名品牌150个。三是以粮食“产储加运销”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全供应链贯通。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打通跨域联系点;形成集粮食买卖、行情资讯、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市场3000多个;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24家,保障田头到餐桌的供应。
河南漯河市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破解了稳粮保供与产业发展、保护耕地与产业用地、农民种粮与多元就业增收等难以两全的难题,有力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雏形,极有推广、借鉴和复制价值。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全产业链发展典型,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密码,2021年5月29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将在河南省漯河市举行,届时将通过现场参观考察、总结交流经验、部署重点工作,促进各地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