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现在的主业,已经变成了进城打工,我国高达约2·8亿农民工的总量,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反过来看,农业经营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期”,综合种粮收益的下降,已经让很多农民变得越来越不想种地了。
于是,在之前国家就将农业“产业化”,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而为了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缩短城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近期就有人大代表提议,要尽快促进产业下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流,让乡村振兴正式步入正轨。
其实,农村的存在价值,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它既是国家的粮仓,同时又是国家发展的“压舱石”,可是,由于产业的缺失,农村年轻人外流的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通过产业吸引其回流,同时农村的闲散劳动力不能被利用起来,那么乡村振兴就不算成功。
产业兴农这一观点并没有错,但仅靠农业“产业化”,农民不一定能变富。
在2012年之前,农民承包本村土地的情况很多。可是,自那之后,很多地区的农药和化肥价格开始猛涨,因此造成的种粮收益下降问题,也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种地热情。在这种局面下,考虑到投资成本和运营能力,农业“产业化”只能由涉农企业来实现。而在有限的利润分配上,企业拿的少,就坚持不下去;而企业拿的多,农民也就不可能仅靠农业产业分红而富起来。
与此同时,相比于城市的楼房,可作为商品催生一定的升值空间而言,粮食始终不具备商业属性,而是一直被当作一种保障性资产,这也使得粮食的后期升值空间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种植这个农村第一产业,远不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乡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农民创造的收入高。这也说明,仅靠农业“产业化”,很难鼓足农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