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种地,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不断上涨,农民的总收益在不断下降,如果再把劳动力支出成本考虑在内,那么种地就成为了一个“负收益”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便提出要让农业实现专业化经营,让农民实现专业化种植。认为只要确立这两个“专业化”,那么我国的农业生产,就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
可是,一句轻飘飘的“专业化”真就能破解种地难题?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并以现实当中的土地集中和种地成本,作为主要参考点。
俗话说“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一句“专业化”还真就难将人聚在农业上。
在粮食价格严格受控,无法随市场供需进行自然浮动的情况下,目前想让土地创造出可观利润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可是,在地域差异、土地难以实现集中连片以及规模一旦过大,因人工支出大涨而造成“一大就死”的多重影响下,使土地的集中经营,面临着比小农经济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仅从土地经营规模入手,无法破解种地难题。
与此同时,刨除天灾的影响以外,农业确实是一个投入和产出比较稳定的行业。但是,随着种地成本的逐步上涨,农业的投入产出差额正在逐渐缩小,致使农业收益的“稳定性”,在低回报率面前,开始变得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种地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无论是采取大规模集中经营,还是小规模家庭农场经营,都会因收益过低,而逐渐变得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种地难题,维持农业生产,国家发布了很多政策,让农民不种地或赚更多。
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国家明确表示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并逐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入股。这一政策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让涉农企业成为农业的“接盘手”,进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经营水平的提升。而且,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后,通过产业分红的方式,不种地或将赚更多。
除此以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表示,要大力扶持以土地托管为代表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在这一政策下,农民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坐等粮食被运到家。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农民可以避开农资成本上涨的问题,进而获得相对较高的种地收益;二来农民可以将家庭劳动力从种地中抽出,进而靠打工赚更多。
总的来说,仅靠一句“专业化”,很难破解现实中的种地难题。有人可能会说,农业的“专业化”可依托高新科技来实现,可是,前期巨大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较低的回报,即便是涉农企业也会三思,更何况没多少钱的农民。不过,推行土地托管和土地经营权入股,确实是与农有利的政策,因此,建议农民在当地出现以上这两种农业模式时,尽量积极参与,从而提升家庭的总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