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哪些措施稳定经济,增加税收收入?

   2021-08-06 62120
导读

战争打的是什么?武器装备、军事指挥、士兵作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如果从深层次分析,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战场上双方真刀真枪地拼杀,其实背后都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当年日本想要向美国宣战,很多清醒的日本人却坚

 

 

战争打的是什么?武器装备、军事指挥、士兵作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如果从深层次分析,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战场上双方真刀真枪地拼杀,其实背后都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当年日本想要向美国宣战,很多清醒的日本人却坚决反对,包括后来指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完胜日本。日本可以靠偷袭等军事手段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长期下来,日本必将惨败。

所以说,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拼杀,同时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正确的经济战略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底,日本占领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半个中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沿海地区迅速沦陷。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仍然坚持抗日,并且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重大会战。那么,国民政府是靠什么稳定经济,增加政府税收的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总结了以下几点。有不同意见的,咱们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一、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所谓战时经济体制,指的是战争状态下由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总称。在这种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以优先保障战争需要为主要目标。这种方法很多国家都用过,比如前苏联。当中日之间矛盾越来越深,战争不断扩大的时候,国民政府为了保证前方军需供应和后方生活需要,必须迅速调整经济战略,建立战时经济体制,把整个经济纳入战时轨道。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本此目的,以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在战时经济体制下,国民政府出台了大量措施,比如调整经济机构,裁撤或新建一些部门等。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可以快速增加税收,加速军工生产,但是也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二、建设西南西北后方基地,组织沿海各省工矿企业内迁

工厂内迁,是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实,内迁除了工厂之外,名声更大的是高校内迁,最著名的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内迁后组成西南联大,名噪一时。在日本不断扩大侵略面前,建设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成为坚持抗战以夺取最后胜利的重大战略措施。为了能够实现长期抗日“持久战”的目标,早在1934年1月,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就作出决议,确定了以国防为中心的西南、西北腹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此后,国民政府不断制订计划,促进后方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沿海各省沦陷前夕,由于各方面的强烈呼吁,国民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工业西迁活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河北、山西、河南、广东等省市,都有一批工厂西迁湖南、广西、四川、陕西等西南、西北地区。这些内迁的企业里,有民营工业,也有国营厂矿。这些工业的内迁,保存了中国的一部分经济财富,也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实行持久抗战。



三、四大银行控制国家经济

四、实行统制政策

民国时期,政府在财政部下面设立了贸易委员会,对一些大宗商品的贸易实行统一管制,这些商品都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比如桐油、猪鬃、茶叶、生丝、羊毛等。另外,政府还直接掌握钨、锑、锡、铋、钼、汞等与国防有密切关系的特种矿品的生产与出口。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则实行专卖制度,例如盐、糖、茶、酒、火柴、卷烟等,实际上就是由国家进行垄断。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140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