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8月份第一例FW病例在我国辽宁出现,自此以疫情为主线,我国生猪产能以及猪肉价格经历“巨变”。
加之新冠疫情和“瞬间天堂,瞬间地狱”的“猪周期”影响,中国养猪业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养猪人也陷入了迷茫低谷期……
不少养猪人对当前的行情仍捉摸不透,而把握市场行情、抓住政策红利或许才有出路!
01
疫情蔓延,生猪存出栏同比下跌
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确诊我国首例FW病例,这对于一个猪肉生产和消费量均占全球50%以上的国家来说,FW中国的养猪行业和“肉篮子”造成了巨大影响。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FW在北方集中暴发,2019年二季度开始向南方蔓延。截至2019年7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均有城市发生了FW,共150起疫情,累计扑杀生猪116万头。
受FW影响,根据数据,2019年1月起,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快速下降,且降幅逐月加大。生猪价格从地区分化演变到全国普涨,至2019年10月底,全国生猪均价逼近40元/公斤关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从生猪存栏和出栏的情况来看,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2019年,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下跌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跌21.6%。如此之大的缺口,自然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
02
17条政策措施,支持防非保猪
FW首次传入我国后,疫情迅速发展。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印发了关于做好FW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FW的关键手段。通知提出的防控措施可归纳为“灭、查、限、禁”。
自2019年底,政府对养猪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扶持。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门出台了17条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包括对生猪生产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时间延长、增加能繁母猪保险保额、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等多种措施。
同时,为确保老百姓“肉篮子”猪肉供应,从中央到省、再到市都密集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进一步提高存栏、补栏量,保障市场供应,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
03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的“猪周期”,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
经济学有一个原理叫蛛网理论,凡是有一定生产周期的农产品,比如说猪肉,会受蛛网理论的约束。通俗地讲,“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所以这十几年我国猪肉的价格一直是上上下下的。”
受随之而来的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猪肉价格没有出现调头往下的趋势,至2020年2月份,全国集贸市场零售价格站到了59.64元的历史“高位”。当月CPI同比涨幅5.2%,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是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135.2%。
为缓解市场猪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增加市场猪肉供应,2019年9月以来国家持续向市场投放储备肉,保供政策对猪价上方形成压力。
04
生猪价格五连降,养殖户陷入亏损
2020年生猪养殖利润处于历史高位,利润驱使下,市场补栏热情积极。
伴随着猪肉产量快速增长,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生猪生产逐步恢复。2020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37039万头,同比增长20.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822万头,增长28.0%。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2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是一公斤24.6元。这个价格比去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降了一半还多,养殖场户也陷入了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