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盘点中国七个全球顶尖的农业科技

   2021-08-02 62220
导读

一、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早在2005年亚洲禽流感防控合作部长级会议上,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表示,中国禽流感疫苗研究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专家介绍,中国自行研制的H5N2灭活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

  

 

   

一、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

早在2005年亚洲禽流感防控合作部长级会议上,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表示,中国禽流感疫苗研究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专家介绍,中国自行研制的H5N2灭活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苗、H5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系列疫苗,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免疫接种,有效降低免疫成本,保证各种不同禽类的免疫需要。尤其是由中国提供的H5N1的基因重组疫苗,在东南亚国家使用的效果非常好。此外,中国还研制出一批诊断技术,可以用于禽流感的临床诊断、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曾经向记者介绍说,在禽流感疫苗研制方面,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创新研制的H5N2疫苗在扑灭中国2004年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尤其是2004年自主研发出国际最新型的H5N1基因重组禽流感灭活工程疫苗,首次成功解决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这一世界性难题,成为全球唯一大规模应用的人类/动物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工程疫苗。

去年,他们又分别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H5亚型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与新型H5亚型禽流感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二联活疫苗。今年6月,该实验室又宣告三种新型禽流感疫苗和一项禽流感诊断技术研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禽流感的预防控制能力和国际地位。

二、转基因技术——抗虫棉

中国在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及研究水平位居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棉也能像杂交水稻一样,产量实现大幅度大面积攀升.为纺织工业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推广应用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高新技术的国家。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著名蔬菜专家方智远院士和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博士,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都曾经对中国自己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给予了高度评价,事实上,中国早已经在水稻、玉米、油菜、大豆和棉花等五大粮棉油主要作物中实现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抗虫棉,可分为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和转基因双价抗虫棉。 转基因单价抗虫棉是将一种细菌来源的、可专门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如果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一种抗虫棉花。中国的核心技术于1995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98年正式授权,2001年该专利被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金奖。它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

抗虫棉之所以抗虫,是因为外源Bt基因整合到棉株体中后,可以在棉株体合成一种叫δ-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质晶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和酶的作用下,或单纯在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毒性发作的大致过程是,δ-内毒素被昆虫取食后,在昆虫中肠内溶解为前毒素,经中肠蛋白酶水解,释放出活力片段。活力片段穿过围食膜,与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的受体结合,进一步插入膜内,形成孔洞或离子通道。引起离子渗透,水随之进入中肠细胞,导致细胞膨胀破裂。另外,离子梯度的破坏,也扰乱了中肠内正常的跨膜电势及酸碱平衡,影响养分的吸收。使幼虫停止取食、麻痹,最后死亡。由于人体和多数动物的胃肠是酸性的,因此,这类蛋白对人体和多数动物无毒。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抗虫棉只对以棉铃虫为主的鳞翅目害虫有抗杀作用,对棉蚜、红蜘蛛、烟飞虱等害虫没有作用。而且,抗杀棉铃虫的效果还取决于虫害发生程度和大田环境,因此即使种植抗虫棉也不能放松警惕,还要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中国在抗虫棉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同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国产抗虫棉技术已走出国门,出口到印度等国家。

中国之前已审定抗虫棉品种14个,其中单价棉11个,分别为:GK1(国抗1号)、GK12(国抗12号)、GK19(国抗19号)、GK22(国抗22号)、GK30(鲁棉研16号)、GK95-1(晋棉26号)和GK46(晋棉31号)、GKz10(鲁棉研15号)、GKz13(鲁RH-1)、GKz6(中棉所38)和GKz8(南抗3号);双价棉3个,分别为:sGK321、sGK9708(中棉所41)、sGK5(新研96-48)。这些抗虫棉品种均高抗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品质性状及丰产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博士翟虎渠曾经说,中国还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抗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创建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及育种新体系。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应用后增产超过25%,每年新增的皮棉相当于目前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等于再造一个长江流域棉区。

三、基因重组技术——矮败小麦

矮败小麦,曾经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秉华研究员创制的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遗传资源。矮败小麦授以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矮败小麦的矮秆不育株像个基因接受器,把外来花粉(基因)接收进去并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基因通过后代分离出的非矮秆可育株自交纯合稳定,下个世代分离出的矮秆不育株可继续接收外来花粉(基因)。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134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