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务川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1-08-02 62230
导读

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和主战场。近期,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全县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一、基本情况自省委十二届五次全

  

 

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和主战场。近期,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全县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自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特别是2019年9月遵义市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暨农村产业革命观摩推进会召开以来,务川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坚定“四新一高”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坝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17个500亩以上坝区,认定耕地面积2.818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12.85万亩的2.5%;2021年,种植玉米(包括鲜食玉米)2247亩,马铃薯2710亩、油菜1425亩,蔬菜7696亩(其中辣椒1965亩)、食用菌1263亩、中药材3368亩、其他(烤烟、豆类、茶叶、水果等)7831亩。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13家,覆盖率65%;流转土地20487亩,流转率达73%;良种良法覆盖率达100%,田间道路通达度90%以上,有效灌溉率达86%,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0%,已收获农作物总产值达6870万元。

二、主要做法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其他县级领导分别领衔一个坝区担任“坝长”,同时对应成立镇、村两级坝长,不断优化调整坝区工作专班,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坝区领导体系。三级坝长定期调度,以“指导 督导”方式研判和督促,协调解决问题,稳步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全力推行“党建 ”模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坝区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县17个坝区建立21个党支部,实现组织全覆盖,党支部由县乡村三级党员坝长、党员农技人才和坝区周边党员组成,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强政治功能,发挥引领作用。

(二)选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各坝区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把握市场,每个坝区选准1-2个主导产业规划布局,优化调整“一坝一策”实施方案。实现粮经兼顾调优产业结构,凸显坝区单品上规模。全县重点以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辣椒) 、食用菌 、水产 、茶叶 、中药材 、烤烟 ”等方式布局产业;大力推行间种、套种、复种、水旱轮作等资源利用充分、土地产出率高、抗逆能力好的种植模式,扎实抓好茬口衔接,提高土地利用率。坝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持续推进坝区产业经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

(三)坚持科技先导,加大服务力度。用好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专家资源,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抢抓关键农时季节及重要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服务。着力“一个坝区一个技术专班”,不断调整充实17个产业技术专班,深入坝区广泛宣讲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持续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种养结合循环等绿色高效农业技术。

(四)加大主体培育,促进产销畅通。坚持“外引内培”并重,按照“坝区所需,企业所长”大力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引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能力;以产业特色为依托,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大力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村社合一 企业 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坝区企业20家,其中龙头企业17家,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家庭农场56家,新型经营主体覆盖率达65%,订单农业覆盖面34%。目前,坝区已收获农作物总产量1.55万吨,产值6870万元。

(五)补齐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坚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之路,依据坝区产业规划现实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灌排设施设备、加大田间道路修建和土地平整力度、支持设施农业项目落地实施,补齐坝区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不断提高坝区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截止目前,全县坝区已建成灌排沟渠164.787公里,田间道路156.6公里,土地平整3230亩,设施大棚28.85万平方米,冷库1.116万立方米,拥有冷链运输车辆3辆。同时充分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向坝区倾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育苗、生产、加工、冷链运输、储藏等多个环节。积极组织引导坝区主体争取省级奖补政策,引导坝区产业参加政策性保险、地方农业特色保险,防范化解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持续促进坝区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受地理环境约束,县内农业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高标准农田数量少,坡耕旱地、低洼水淹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难以布置产业,农业设施水平有待提升;农业信息建设比较滞后,小农户难以与市场有机衔接。

(二)农业产业布局仍需优化。各坝区主导产业虽有一定规模,但除经营主体外的小农户生产难以协调统一,种植品种多、散、杂,生产技术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标准不一,建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园的难度大,大规模发展订单产业比较困难。

(三)农技人员队伍仍需壮大。农业工作任务繁重,但实际从事农技服务的人员较少,部分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只有3-4个,且年轻人占比小,工作难以快速推进,在资料的完成方面尤其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弱,易出现季节性劳动力短缺、人工费用过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

(五)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培育引进的新型经营主体不够多、不够大、不够强,在示范带动作用和抗风险能力上比较弱。其中不少经营主体是近几年才兴起,尚未积累起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本地既懂农业种植技术又懂市场的企业主不够多,导致我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竞争力弱。

(六)产业发展投入仍需加大。发展农业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奖补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和其他补贴不能够快速兑现,打击了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精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持续完善机耕道、生产便道、排灌设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生产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着力稳粮优经扩饲;抓好茬口衔接,大力推广间套复种、水旱轮作、种养循环等“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模式,实现一年四季满栽满种,避免出现撂荒现象。

(三)强化新型主体培育。大力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

(四)坚持科技服务先行。根据基层岗位空缺情况,依法依规选拔专业对口、综合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配齐配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因地制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

(五)构建紧密利益联结。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吸引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务入股,建立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鼓励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夯实产业投入保障。将农业资源向地方产业倾斜,落实奖补政策。帮助主体与金融机构协调,争取更大的信贷支持。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将所有主导产业、长效产业和“短平快”产业纳入自然灾害保险品种。同时,加快各种政策、补贴的兑现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133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