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早造水稻、花生收获及晚造水稻插秧的季节,在仁化县乡村田野,一台台农业机械在田间“大显身手”。
收拔花生,肖晓珍摄
周田镇麻洋村村民黄叔看着一垄垄花生被收获机三两下就拔完,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往年1亩花生一个人要忙活4、5天,现在机械只要半小时就可以拔完。”
扶溪镇紫岭村的水稻种植大户邓瑞庭用机械收割完1000多亩早造后,迅速用机械烘干稻谷。如今又采用机插秧投入晚造种植中。他说:“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效率高!”
农业机械化生产景象的背后,是仁化县把建设省级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稳住农业“压舱石”,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发展,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
聚焦重点 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
仁化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特色产业优质稻面积13.6万亩、花生逾7.4万亩。“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民们的迫切需要。”仁化县农业机械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县农业发展布局及农民需求,水稻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成为仁化县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
机械化碎枝条,谭玉玲摄
仁化县科学制定水稻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方案,将任务分解到各镇(街),有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通过争取涉农项目资金,在丹霞街道麻塘农场,建成3000多平方米工厂化育秧大棚基地、谷物烘干中心。在扶溪镇紫岭村、董塘镇高莲村等区域建成水稻现代农机作业服务千亩示范基地,推广使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植保、机械收割、机械烘干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花生收获机的效率很高,通过机械松土、拔、抖土的特点,减少了人工拔花生过程中的脱落。”日前,仁化县在麻洋村举办了花生机械化生产示范片现场会,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观摩。村民黄叔比较满意分段式花生收获的收拔环节,主动引导收获机驶进自家的花生地。据悉,仁化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周田镇麻洋村、长江镇里周村等地建立花生高产示范片700亩,推广起垄、播种、收拔等机械化生产技术。
机械化收割稻谷,邱其聪摄
据统计,仁化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66%,机耕率约98.91%,机收率达到了95.41%,水稻、花生全程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落实政策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不断上升。为此,仁化县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贴近农民需求制定农机购置补贴方案,促进先进适应新机具推广使用。发挥“一站式”便民服务点的作用,实现“最多跑一次”为购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为逾600户购置了高速插秧机、田间管理机械等农机具的农户进行补贴。目前,仁化县农业机械总动力约12.56万千瓦,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轨道运输农资,谭玉玲摄
为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仁化县发挥柑橘省级产业园作用,在大桥长坝村建成集智能水肥一体化、飞防植保、山地机械、轨道运输等于一体的标准化、智能化沙田柚示范基地,打造了丹霞贡柑品控中心、柑橘现代化分选加工中心,推进沙田柚、贡柑采用机械化、智能化进行种植、管理、运输、分选等。
同时,通过举办新机具展示会、现场演示会等方式,推进植保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新机具的使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由农机、农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为农机户提供技术咨询、示范使用等服务。定期举办农机具培训班、农机推广宣传活动等,增加了农民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能力和信心。
综合农事服务 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仁化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已发展农机合作社19家,并依托区域性农业机械综合推广站和农机培训中心,新引进三家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开展新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农事托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模式,为各类生产户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机械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