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植玉米已经10多年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的指导下,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2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630亩,亩均种植密度从开始的亩均4000株增加到了5500株,产量从700公斤提高到了1000多公斤,每年纯收入达40万元。想不到,杨凌的科技力量竟然是如此的强大。”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陕西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农民高海宽说起这些年发展变化,心生无限感慨。
科技创新打好种业关键仗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测配、关键在种质。抓住了玉米种质资源,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纲领。
薛吉全说:“我们在学校内部建立了一支育种、栽培、植保和农机紧密联合科研推广团队,并与8个地市农科院(所)和10个优势企业,建立了陕A群、陕B群种质多点联合改良体系,与省市县农技、种子、农机,新型经营主体,以及企业(种子、农资和农机)等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科技成果应用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构建起了基本覆盖玉米产业创新合作链条,形成了玉米产业链协作网络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与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农民高海宽在田间交流玉米种植技术。
良种、良法、良机是实现玉米增产增效重要措施。自2010年开始,薛吉全带领科研团队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为重点,开展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选育工作,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育成了陕单8806、陕单609、陕单619、陕单620、陕单636和陕单650等玉米新品种19个。其中,陕单609连续3年在同一地块实现亩产超过并稳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成为了陕西玉米生产的主栽品种;陕单636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审定的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玉米品种……
时下,祁连山脚下的甘肃省民乐县,油菜花开正艳,该地的陕西省油菜联合实验体春油菜区实验区,种植了13个高矮不等的油菜品种。尽管只有1.2亩地,却曾经选育了我国第一个含油量超过50%的国家登记品种秦杂油4号,创下了“一碗菜籽半碗油”的新纪录。“我们的研究成果对甘肃民乐周边油菜主产区及我国广大春油菜种植区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具有极大地适用性。” 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军荣说。
示范推广鼓起农民钱袋袋
今年,民乐县新天镇周陆村59岁的付伊之种植了 “秦杂油11”春油菜新品种,和普通油菜品种比起来,表现出来的抗倒伏、出油率高、产量高、适合机收的性状,面对这一季的收成,他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