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药、起飞、喷洒、降落,在参赛飞手熟练的遥控操作下,植保无人机螺旋桨飞速旋转,“嗡嗡”飞向稻田上方,时而低空穿梭,时而空中悬停,所经之处洒落一层薄薄的药雾……
7月22日,在惠东县平山街道办六德村,首届惠州市农作物植保员职业技能大赛飞防作业竞赛举办,这也是植保无人机首次在惠州作为比赛项目出现在农田赛场。
10名选手手动操作比高低
当天上午,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在惠东县六德村的400亩水稻基地,眼前青绿色的稻田随着微风和热浪层层波动。稻田旁的小路上,4台无人机准备就绪,周围尽是戴着草帽的人,不时有人上前调试无人机,一场田间比赛即将开始。
本次竞赛主办方、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刘凤沂介绍,为了筹备比赛,该中心赛前在惠州各县区精心挑选了10名飞手,分为专业组和服务组进行竞赛,“比赛区域为一亩水稻田,选手要按照规定路线精准进行喷药作业,专业评委将对作业过程进行打分评判。”刘凤沂指着眼前已经划出的竞赛田块说。
事实上,植保飞防不同于航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且出色的植保无人机飞手,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专业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要求飞手具备标准化操作技术和基础性农业知识储备,才能够完成精准飞防作业的任务。
“竞赛分为作业前准备、植保作业、作业后整理3个项目。”刘凤沂介绍,通过专业化的竞赛,飞手对植保无人机操作的能力、熟练程度和安全规范程度,用分数一竞高低。
记者留意到,本次竞赛选用的机型为老款T20无人机,选手需要全手动完成竞赛内容,包括起飞、降落以及在竞赛区进行喷药作业等。由于为手动操作,不同飞手操作的无人机速度和路线均有所不同。
“我们不用具备自动飞行、测绘飞行以及智能路线规划等功能的最新款机型,就是要考核选手是否具备精湛的飞行操作能力。”刘凤沂解释,在实际应用中,飞手面对地理环境变化多端,自动飞行不能解决一切场合的飞行,操作技术是作业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刘凤沂介绍,考核飞手的作业前后准备与整理也非常关键,比如,飞手要在作业前对地形情况、天气状态等作出一定预判,作业后则需要对无人机进行养护,尤其是对药筒的清洗,确保下次作业时无其他农药残留,这些操作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本次比赛既是对无人机飞防和统防统治技术的推广,也是对本地飞手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农人的支持与鼓励。”刘凤沂说。
无人机成农业生产新趋势
作为智能化、高科技现代农业机械,植保无人机具有节水、节药、高效、安全等多优势,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实现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多类型农业作业,与传统人工防治相比效率提高60倍以上。
近年来,农业无人机在农林植保领域加速普及,成为农民进行田间植保作业的新宠。有专业机构对国内农业无人机销售情况进行了统计,从2017年销量不足千架发展到2020年的1.53万架,国内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在4年内增长了17倍;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0.55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7.75亿元,4年时间增长了14倍。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传统农业大市的惠州,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人机民间飞手越来越多。来自农业部门的数据统计,惠州地区植保无人机拥有量约为100架,病虫害的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2.7%。
“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作业,在惠州农业生产中渐渐成为趋势。”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惠陵介绍,“目前,惠州地区植保无人机防控技术主要应用于水稻生产,在水稻芽前封闭、茎叶处理、稻纵卷叶螟防治等生产环节使用效果良好,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和作业时间。”
“植保无人机的快速应用与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政策助推。”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防治科科长黄立胜介绍,近年来,工信部、农业部、财政部、人社部等多个部门发布各类文件,通过规范和促进无人机制造业、支持农机产品购置补贴等方式大力推动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鼓励无人机产品的发展创新。
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严格按照新职业评审标准对征集的新职业有关材料进行了评审论证,初步确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拟发布新职业。其中,无人机驾驶员入选。
黄立胜表示,作为一类新职业,飞手工作非常辛苦,需要克服长期在外风吹日晒,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而对于相关服务企业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无人机驾驶员需要花费高额人力成本,对产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制约。
“这次惠州的无人机飞手技能竞赛是省内首次在地级市举办,充分说明农业部门对推广新型现代化农业机械的重视。”黄立胜表示,希望惠州继续加大对现代化农业装备的推广力度,加强对新型农业装备操作人才的培养,为惠州乃至全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