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无论国家的整体实力发展到哪个阶段,农业的民生地位和战略地位,都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否稳固,对于我国这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来说,土地和农业的重要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然而,当下我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同时也阻碍了高新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因此,“小农经济”模式也被很多人诟病,甚至当农民抱怨一句“一斤粮食换不了一瓶矿泉水”时,还会受到网络喷子的攻击,一句“爱种不种”很是伤人。
可实际上,看似目前已经接近发展瓶颈的“小农经济”,可是整整养活了我国近14亿人口。
农民顶着烈日,用一滴又一滴的汗水,换取了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的成绩单。
若不是这样,即便有进口粮食的存在,很多人也会因此而饿肚子。
所以说,错的不是“小农经济”模式,而是这个模式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与此同时,国民的饭碗是靠农民端起来的。
既然现在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发展瓶颈,那么就应该从根源上进行提升,而农业模式的根源就是土地。
因此在未来5年,农村土地也将会被“深度洗牌”,以下便是政策释放的3个信号。
其一,农业就业人员将下降至20%左右在今年的农村发展报告中,有一点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那就是在2025年之前,农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可能将下降至20%左右。
换句话说,未来5年,将有约80%左右的农民脱离土地生产。
其实,国家缩减农业就业人员数量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因为要想打破现行的“小农经济”模式,就必须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
大量农民“脱地”之后,土地便会集中,从而让“集约化”农业模式拥有了发展基础,届时便可完成农业模式的替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