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女士,金融司司长王克冰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请邹部长作介绍。
2021-07-06 16:00:32
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首先,我想代表财政部,向各位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财政事业的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6月18日的国务院第1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政策,并且财政部于6月24日正式印发了政策文件。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项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保险工作。2019年5月29日,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保险一定要搞好,财政要支持农民参加保险,并且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就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并且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2019年5月29日,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指导意见》明确农业保险工作由财政部牵头统筹推进。财政部前期也在6个省开展了试点。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符合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基本上可以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从前期我们在6个省开展试点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险种都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为了回应社会的关切和要求,今年以来,财政部反复研究测算所需的财政支持资金,提出工作建议并且同步起草政策文件,结合有关方面的意见,完善了扩围工作方案,在履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程序以后,财政部会同有关单位印发了政策文件,就是我们发的财金[2021]49号文,《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
这个《通知》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逐步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所有产粮大县。前期我们主要是在6个省的产粮大县开展试点,这次扩围是要逐步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所有产粮大县。今年首先要覆盖粮食主产省份大约60%的产粮大县(500个)。到明年,我们期待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到13个粮食主产省份里面的全部产粮大县,所有农户都可以投保。其中,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农业生产的总成本,包括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弥补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也就是说,在出现自然灾害、病虫害这样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让广大农户至少可以把成本收回来。种植收入保险主要是覆盖农业种植收入因为价格、产量波动而导致的损失,比如今年的粮食作物突然多了,可能价格就降了,导致农户收入下降,种植收入保险主要是保收入损失的。这两种保险的保障水平最高都可以达到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补贴45%,对东部地区补贴35%。同时要求承保机构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保险费率,反映经营成本的综合费用率不高于20%。所谓综合费用率不高于20%的意思是在全部保费里面,保险公司用来覆盖它自己成本的这部分不高于全部保费的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也是老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其农业保险政策的扩面提标是惠及广大农户的好事实事,也是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教育实践要求的体现。下一步,财政部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持续支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稳妥推进扩大政策实施的范围,让更多的农户得到实惠。
我想,这项政策我先做一个总体的介绍,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各位提出的问题。
2021-07-06 16:08:37
谢谢邹加怡副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2021-07-06 16:10:09
我们知道,财政部从2007年就开始实施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政策。这次三大粮食作物的农业保险政策扩面提标,也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保险政策。请问中央财政在农业保险发展进程当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历经了哪些阶段?谢谢。
2021-07-06 16:24:12
谢谢您的提问。我想,在我讲中央财政在农业保险中发挥什么作用之前,可能先得说一下为什么农业保险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这是因为农业保险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就使得纯粹的商业性农业保险是不可持续的。其实我们国家的农业保险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人搞试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农业保险领域也做了长期的探索。但是从实践当中得出的结论,纯商业的农业保险如果没有财政的支持,很难持续。因为农业保险和一般的商业保险不一样,一般商业保险有个大数定律,就是说投保的人很多,但是出险的概率是很小的,就是说保险公司基本上能知道,出险的概率远远小于投保的基数,一旦出险了,他对出险的这小部分人进行理赔的同时,还能赚到钱,因为投保人保费交的多,需要赔付的少,这是商业保险能够可持续的基本原理。但是,农业保险就不是这样,因为农业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靠天吃饭。一方面,出险的概率不是那么小,而且一旦出险,面也不一定很小。比如去年闹洪水,可能长江沿线大面积的会出现自然灾害,受损失的农户是一片一片的,出险的概率是比较大的。第二方面,投保人是广大农户,农户都是基层群众,他们的保险意愿,如果说保费收得很高,他要么是保不起,要么就是投保意愿不那么高。因此,如果没有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就挣扎在这两头,要么就是保费收得高,农民不愿意买,你也就做不起来。要么你保费不高,农民倒是愿意买,但是保险公司赔不起,因为一赔理赔面就很大,他赚不到钱就赔钱。由于这个特点,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意愿相对有限,另外我们的农业保险组织经营的效益相对来说不是很高,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纯商业的农业保险不可持续。
因此,中央财政要对农业保险给予支持。这些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了保险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财政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从2007年开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中央财政为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并且提供保费补贴,大概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初步发展阶段(2007-2011年)。2007年当年,我们在6省(区)实施了水稻等5个种植业品种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刚才我们讲完全成本保险,是相对于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一开始保的就是直接物化成本,比如你往里投入的化肥等等,这里面土地的成本、劳动力的成本都没算进去。此后5年,农业保险的补贴品种和区域也逐步扩大,到了2011年,我们补贴的品种扩大到14个大宗农产品,包括天然橡胶、能繁母猪、公益林等,种、养、林3大类14个大宗农产品,补贴区域也扩大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一些中央直属垦区。
二是快速拓展阶段(2012-2015年)。从2012年开始,财政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把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扩大到了全国,同时也扩大了作物范围,把糖料作物纳入补贴范围。从规章制度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章立制,2013年3月1日,正式施行了《农业保险条例》。
三是转型升级阶段(2016-2018年)。这个阶段我们持续完善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把水稻、小麦、玉米的制种保险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品种也扩大到种、养、林3大类16个大宗农产品,同时开展了新的保险品种也就是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扩大范围的这两项,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是2018年开始试点的。
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财政部在10个省(区)实施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政策,并于2020年扩大范围到20个省(区)。到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达到815亿元,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财政支持是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刚才我讲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到今天向大家介绍这项政策,三大主粮作物的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提标扩面,这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助力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思路的有力延续。我就先回答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