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1-07-02 96780
导读

一、前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一项政策,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是其题中之义,因此,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1 年,中央一号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一项政策,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是其题中之义,因此,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农产品消费日益升级的背景下,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补齐农业标准供应短板、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难题的现实需要,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方向。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与对策研究,对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2009 年,中粮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提出农业全产业链的概念;2017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作为重要示范工程来推进;2020 年,受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致使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为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这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模式的打造。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还会提升农业对其他产业和农户收入的辐射带动效应,尤其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进一步形成企业新的价值链和盈利模式、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以及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发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带动农户参与标准化方面要优于政府开展的公益性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因此,为更好发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效益,除处理好产业与食物、产业与生物的关系外,还要注重产业实践的探索,充分发挥核心试验站、区域示范站、技术推广站的“三站链合”整体效应。结合我国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应从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业全产业链质量保障标准体系、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交易协同标准体系、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基础配套标准体系等方面着力实施。

现有研究较多从微观层面分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模式、机制等,但从宏观战略层面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整体分析还有所欠缺。本文拟从农业全产业链与农业标准体系的关系入手,分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内涵与特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主攻方向、体系框架和实施路径,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二、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的需求分析

(一)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方面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需要围绕农业产业的全过程、全要素、各类主体等进行分析,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能够贯穿产业链起始一体化使用并能够对农业发展实时响应更新的全产业标准体系。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标准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质量提升方面,即对先进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综合管理标准等高水平标准的需求。需要相关标准发挥“保基本,筑底线”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优质标准,形成质量硬约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农业企业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三)中高端消费方面

中高端消费对标准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在高质量方面,需要建设形成健全协调、规范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化体系,用先进的标准促进产业转型和质量升级,使农产品更加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并迈向中高端;在个性化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结合各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研判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开展标准化工作。

(四)新业态新模式方面

围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等生产方式,积极应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成果,推动工厂化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构建新型标准体系。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五)科技创新方面

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研发环节严重缺失,亟需通过标准化工作提前锁定并跟踪先进科研重大项目,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协调,明确农业新兴科技标准化需求,形成良好的标准化工作布局和规划。同时,通过科研创新过程同步、建立特别通道和特殊机制等,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另外,标准化通过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产业化,加强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联系,利用价值创造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三、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的机遇

一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内生动力。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产业兴旺,离不开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支撑和引导。“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 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发展释放了政策空间,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我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国际化建设,标准互联互通取得实效。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在国际化方面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对我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2015—2020 年,我国先后出台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 2017)》和《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两项计划,通过与柬埔寨、老挝、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农业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农业标准化发展经验,采用较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不断加强农业全产业链自主化建设能力,积极建立支撑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完整标准体系。

(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是高质量的农业标准供给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我国当前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以及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农业标准制定 / 修订机制不健全、农业标准供给质量待提高、农业标准与产业协同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发展。目前我国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已经超过 3 万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农、林、牧、渔等各行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为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带来了严峻考验。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世界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威胁之下,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受到重创,面临重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减缓,标准体系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与我国高速铁路、家用电器、移动通信等其他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综合能力相比,农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我国在农业标准的国际化理念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农业标准化活动、主导关键农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等方面,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已经提出和重点参与的 500 多项国际标准中,主要集中于冶金、有色、船舶、海洋、轻工、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涉及农业领域的国际标准依然很少。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94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