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綠色植保”助力農業生產

   2021-06-01 3880
导读

見到何應平時,他正組織工人用無人機給地做植保,噴洒量多少、離地面多高……指揮得格外認真。今年44歲的何應平,是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龍川鎮人。2003年,何應平和妻子因所在的企業破產雙雙下崗,一時間斷了家裡的主

見到何應平時,他正組織工人用無人機給地做植保,噴洒量多少、離地面多高……指揮得格外認真。

今年44歲的何應平,是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龍川鎮人。2003年,何應平和妻子因所在的企業破產雙雙下崗,一時間斷了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陷入困境。

在妻子李艷梅眼裡,何應平“不服輸、不服氣,脾氣倔得很”。2011年,何應平把創業的方向轉向了植保,成立了應平植保合作社,開始鑽研病虫害防治、綠色防控,當起了植保“醫生”。

何應平的父母從農業部門退休,父親是農藝師,母親是高級農藝師,有了父母的指導,何應平學得特別快。不僅如此,他還找了許多業內的老師,隻要有機會便跟著他們學習。

“煙草部門的錢太平、縣農推中心的徐明春、還有雲南農業大學的專家……”何應平一一列舉著這些年幫助過他的人。

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2017年,何應平第一次種西蘭花,因為缺乏對市場的了解,隻知道埋頭種菜,卻不注意抬頭看路,70多畝西蘭花種出來沒有銷路。

“我自己一朵都沒有收,全都送給鄉鄰,誰要誰去地裡採,連請工採收的錢我都付不出來。”何應平回憶說。

不僅種過蔬菜,何應平還在養殖業上栽過跟頭。他和妻子還辦過一個養雞場,但最后也虧損了50多萬元,最后隻能“慘淡收場”。

“年輕就是本錢,跌倒了還要爬起來。”何應平說。

思來想去,要辦好植保合作社,還要種蔬菜、養雞,不但照顧不周全,風險還大。於是何應平在南華縣沙橋鎮承包了土地,種起了烤煙,如今已經發展到了100畝。

這100畝烤煙不僅是家裡的經濟來源,更是何應平的“實驗田”,有好的植保技術,他就先在自家田裡做“實驗”,效果好了就推薦給其他農民,引導他們綠色防控,提高產量。

今年是何應平種植烤煙的第五個年頭,每年煙季結束,就在自家田裡種上綠肥改善土質。不僅如此,煙草部門推廣的藍板防治技術,性誘劑防治技術,廢棄地膜回收……他一樣都沒有落下。

“無論是蔬菜還是烤煙,都提倡綠色、安全、環保,做植保11年來,煙草部門的綠色防控措施給了我很多啟發,還有煙草補貼,我在做植保的同時,就把烤煙管好了,一舉兩得。”找對路子的何應平顯得尤為安心。

前些年,南華縣沙橋鎮小龍箐、龍川鎮山后村的村民何應有種了400畝繁種玉米,但由於老百姓觀念陳舊,也不懂技術,看著地裡長了雜草,就自行誤用了除草劑。

“制種玉米和普通玉米不同,當時也不懂技術,結果把玉米父本打出了問題。”何應有找到何應平,希望能挽回些損失。

憑借多年的經驗,何應平組織大家人工授粉,幫助何應有挽回了大部分損失。“要不是找到‘何醫生’,那年可就虧慘了。”何應有回憶道。

不僅要當好植保“醫生”,還要當好植保“老師”。“要讓大伙掌握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綠色防控技術,才能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何應平說。

於是,何應平在開展合作社植保業務的同時,不僅自己下田教,還請來了專家給大伙授課、做培訓,提高大伙的植保“技能”。

今年,南華縣農業部門准備開展煙后套種玉米項目,何應平還跟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根據玉米的種植特性、煙后土壤的成分分析,認真做好項目前期准備,擔心玉米種出來沒有市場,何應平早早地幫忙聯系了銷路。

“何應平做事很靠譜,愛鑽研,在植保方面,我們一直相互取經。”南華縣農推中心主任徐明春說。

眼下,走進田間地頭,到處是鄉親們在地裡勞作的忙碌身影。“要是農作物‘生病’,大伙可就白忙活了,田裡的農作物長得好,大伙的收入才有保障!”何應平笑著說。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63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