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关乎国计民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农业产出水平也不断提高,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6384 万 t,创历史新高。与2000年、2010年相比,粮食产量分别增加了20167万t、10473万t。
但是在农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带来了一系列如生态承载力下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化肥、农药、柴油等高投入换取的,这将会直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2020年6月,我国发布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20)》,农业污染源分类中,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排放量、总氮(TD)排放量和总磷(TP)的排放量分别为1067.13万 t、21.62 万 t、141.49 万t和21.20万t,在各自总污染排放量中占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种植业中,地膜使用量为141.93万吨,多年累积残留量为118.48万吨,残留量较高。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农膜回收率不高,秸杆焚烧现象严重等。自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三农”问题,“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更是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绿色发展。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提高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责州省农业发展迅速。2014—2018年5年时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4年的1317.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27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4%;其中种植业增加值由852.43亿元增加到143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的水平。
在贵州省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贵州省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地表崎岖,适合农耕的土地资源少,难形成规模效应;地表储水率低,灌溉效率不高;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进一步导致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土壤条件恶化,致使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都经受重大考验。且贵州省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上游地带,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水污染又较难集中处理,不利于两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责州省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农业发展方面,贵州省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实施,更应注重提高农业生态效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是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要求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我国将生态效率的研究拓展到第一产业的历史较短,且责州省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地带,两江源头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需要重视。对贵州省农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理论出发,分析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责州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纳入效率评价系统,测度效率水平,有助于促进资源、环境和农业经济三者协调发展。
现实意义
一方面,测度贵州省农业生态效率,拓展了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区域,科学客观评价了贵州省农业生态效率。科学合理评价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是制定相应对策的前提和依据,对中国农业绿色转型战略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为省内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