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阐述了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特点与主要成就,分析了驱动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政策因素和非政策因素。通过对中美农村发展条件和路径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目前中国农村发展大致处于美国农村由加速发展向法治化发展转换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经验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重视农村功能分区规划五个方面,可以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法治化、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科学开展农村规划与建设等启示。
引言及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相继实施,涌现出许多优秀并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经验。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涉及城乡融合、产业振兴、环境保护、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等。美国是全球现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并在乡村建设上结合自身条件,走出了一条阶段发展、步步为营的道路,因此剖析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历程和经验,对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可以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农村的发展经验进行了诸多分析。芦千文和姜长云总结了美国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认为美国农业农村政策关注重点包括建设宜居宜业的农村居住社区、培育连接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兴旺持续的农村多元经济、创新协同发展的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等。杰罗姆·鲍威尔和陈曦认为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以及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是美国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杨娟等回顾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认为美国政府通过帮扶小企业、教育机会均等化、消费税区域差异化等政策,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徐美银总结了美国乡村振兴的经验,认为美国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加强农业保护、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推动了乡村的振兴。杨鑫梳理了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认为美国乡村通过完善的农业政策和立法保护,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素养,乡村治理上以城乡一体化、城乡利益共构为主旨,重视小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节点建设,进而带动了周边贫困落后的乡村发展。冯丹萌和孙鸣凤从国际视角探讨美国农村的发展,认为美国城乡之间总体上享有公平均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基本无差别。
总的来看,已有文献对美国农村发展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可以为中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但是,相关研究对美国农业农村演进的阶段特点、经验措施等未必形成一一对应,只能窥豹一斑,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比较有限。因此,美国的农村发展作为一个逐渐演化的历史过程,可以进一步按照时间轴对其不同阶段、驱动因素、成功经验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强化中国相同阶段的做法比较,以形成对中国乡村振兴更为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价值。
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和主要成就
(一)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
美国农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并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1.美国农村发展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之前
美国建国之初以农业立国,农业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部门,随着西进运动的持续扩散,农业生产不断从东部向西部扩展, 大量农民向西迁徙从印第安人手里掠夺土地,成为独立的自耕农。19世纪初,美国城市主要集中于东海岸沿线地区,其他大多数地区为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城市人口比例很低。1860年美国3 144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左右,农业劳动力则占了总劳动力的58%左右。19世纪中期,面对越来越多的农耕土地,美国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交通运输技术也发生质的飞跃,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形成对农业农村的拉动作用,美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1862年美国成立联邦农业部,主要目的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数据统计,以适应当时农业领域急需的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19世纪后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后,废除了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农奴制度,工业化大生产逐渐铺开,道路运输和商业贸易更加便捷,逐渐形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美国内陆地区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驱动农村发展的阶段。
2.美国农村发展加速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大萧条时期,农产品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大量农场主破产。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采用凯恩斯主义,一方面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实行价格管制,利用土地休耕、价格保护等促进农业增收。1936年,美国颁布了《农村电气化法》,为农村电气化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建设和完善农村电气化设施,促进农村电气化水平向城市看齐,被认为是美国当代农村发展政策的开端。这项法律的实施加快了美国乡村地区的电气化进程,也大大降低了美国农村农业的劳动强度。这一阶段,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生产力开始恢复等困难时期,美国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也持续保持增长,电气化、机械化程度急剧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美国农村的加速发展。
3.美国农村发展法治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完成了战后经济社会的恢复建设后,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农村非农化速度加快,人口外流加速,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农业在GDP中的占比快速下降,城乡结构开始出现失衡态势。为应对这种新的局面,国会频频立法,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支持农村发展。1972年,美国出台《农村发展法》,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关注农村发展的法律,开启了农村政策制度化时代,明确了农业部在农村发展政策中的领导地位和中心职能,大大突破了农业部以往以面上管理为主的职能,1980年的《农村发展政策法》,又进一步赋予农业部更多管理农村发展的职能。同时期,1973年的《农业与消费者保护法》、1977年的《食品与农业法》等法案接连出台,关注领域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贷、农村供水和农村研究等多个方面,相关法律制度日趋完善。这一阶段,美国农村发展主要受惠于法治化的持续推进。
4.美国农村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完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在克林顿执政的8年时间里,强化农业年度固定补贴取代差额支付补贴,促进农业自由种植,农民可以在全部土地上种植除水果和蔬菜以外的任何作物,按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美国农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粮食产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地区贫困率从1993年的17.2%降至2000年的13.4%。1990年、1996年、2002年美国《农场法》把农村发展作为法案内容,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内化为制度。2008年的《粮食、保育和能源法案》在保留前期农业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乡村发展政策的覆盖范围,到《2014年农业法案》基本延续下来。这一阶段,美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发展呈现城乡融合、多轮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二)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主要成就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美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领先全球的耀眼成绩。美国农村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91.4%,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其乡村地区地广人稀,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规模化经营、城乡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是农场规模化发展。美国政府为大农场提供较多的财政补贴,从而鼓励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场主的积极性,高度机械化、电气化以及深度生物化、化学化的大型种植园、大型农场成为农业经济的基本单元。
二是多元的农村产业。美国农村地区的产业丰富程度虽然比城市略低,但是重视为居民挖掘更多的本地非农岗位,并通过建立都市圈和引导农村发展,为居民在周边地区就业创造便利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收益和收入水平,以此留住农村居民并吸引年轻群体定居,保持农村活力。
三是良好的人居条件。美国农村虽然人口密度低,但是环境绿化、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都不亚于城市,城乡对人口吸引力没有明显差距。
四是合理的城乡规划。美国地区规划主张小城镇与大城市同构,既强调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又着力推动公共设施尽可能集中,这样的布局使得小城镇优质住房和便利性不亚于大城市的配套服务体系,使美国农村地区也独具吸引力。
五是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美国农村生态环境较好,注重可持续发展,并保有较好的休耕、轮作制度,乡村地区的生态本底得到妥善保护,自然资源适度利用。
驱动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
美国以农业立国,建国之初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到目前美国农村发展已非常成熟,借鉴美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应探讨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
(一)驱动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政策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农村发展日趋完善,政策保障也趋于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的全面发展。总体来看,美国农村演变过程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策目标导向明确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针对美国农村的发展问题,政府前期着重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解决水、电、路等难题,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中期开始关注贫困和城乡发展问题,既加强农业补贴,又通过引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援助等多种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到后期美国政府更多关注教育培训、就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重点培育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目标不断调整,且产生良好导向作用。
2.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综观美国农村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美国农村发展日趋完善的过程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资金总额。2017年仅农业法案中“农村发展”项目的拨款金额就高达400亿美元。同时,美国政府还鼓励社会与市场力量的参与,以“信贷支持+政府担保”等形式促进农村经济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
3.支持方式趋于多元化
美国政府不断探索农村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单纯对农村实施政策支持阶段,到强化农村基础条件与农业基础阶段,再到农村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共生的一体化阶段。在对农村发展的支持上,逐渐形成了单一的财政资金支持向市场与政府结合的多元化赋能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美国政府开始引入社会资本,借助市场力量来保障乡村地区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资金,支持手段由财政直接补贴逐渐向金融、信贷、保险扶持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