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峡山湖浩淼无垠,一碧万顷。
湖之北岸,一组庄重大气的现代化建筑组群依山势而建,精致而简约,与湖光山色浑为一体,气象巍然。
这里便是刚刚建成、即将交付使用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一座旨在培养中国农业发展一流研究人才与管理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平台、服务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校地合作机构,正蓄势起航。
根植产业沃土,校地合作起宏图
北京大学选择在山东潍坊成立现代农业研究院,源于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地处鲁中的潍坊,素享“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之盛誉。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农业附加值等8项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山东省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却为全国提供了8%的粮食,9%的肉食,12%的蛋,14%的蔬菜和20%的花生,农业出口量占全国的1/4。
潍坊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领全国农业农村改革之先,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
近年来,我市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统领,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特别是我市持续加快农业创新开放步伐,构建了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重大平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货值分别占全国的1/8、1/6,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研发、加工和出口基地。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38亿元,位居全省首位。
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工作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应时而生。
早在2015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时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备组组长的邓兴旺教授到潍坊考察,对潍坊农业的产业基础和峡山区优越的农业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产生浓厚兴趣,表示了加强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的意向。
后经山东省、潍坊市等多层面多方位的磋商与推动,决定山东省和北京大学发挥各自优势,以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为载体,在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2017年8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协议,选址在潍坊市峡山区。
专家建议、政府推动,合作终成正果。北京大学、山东省及潍坊市的三方合作,被视为强强联手,珠联璧合。
合作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旨在借助于北京大学的科研力量,充分发挥潍坊市建设全国唯一国家农综区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加强科研集中攻关、成果共建共享,带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副省长孙继业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和山东省政府的校地合作平台,也是科教融合的一个载体。山东省将支持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打造山东省农业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支持研究院建设省级、国家级海外引才引智基地,在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重点人才计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一定的配额支持。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由山东省政府每年拨付1.5亿元运行经费,委托潍坊市人民政府进行属地管理,并作为北京大学外设研究机构,执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
高点定位,高端规划,模式可行,思路清晰,项目落地成为各届期盼。2018年6月,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在峡山水库北岸开工建设。
基建科研齐步走,研究院横空出世
如今,依山而建的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如期完工,等待着新主人的到来。
三年来,潍坊市政府专门成立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推进领导小组,从市教育局、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等12个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建高标准保障团队,开辟绿色通道,专班服务,保障研究院建设、推进、运行。
潍坊市作为研究院承建单位,实施“交钥匙”工程,组建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对标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精心组织施工,历时三年建设终告落成。
据了解,研究院园区主体工程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科研综合楼、接待中心、会议中心、餐饮中心、高级专家公寓、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等房屋设施全部完成室内装修,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和智能温室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将根据科研专家的意见安排布置实验室。研究院将配备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0000平方米的试验大棚,以及100多亩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
自201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来,北京大学、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潍坊市人民政府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坚持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统筹推进研究院建设、运行机制探索、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研究院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除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之外,在北京大学的支持帮助下,研究院顺利引进各类科研人员112人,并组建起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平台、生物技术平台、生物信息平台、小麦转化平台、结构生物学平台、蛋白与代谢物质谱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与培训中心9大公共平台和9个独立实验室,在基因挖掘、品种培育、育种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运行体制机制方面,研究院建成了内部管理、人才招聘及财务管理等20多项规章制度,体制机制日臻成熟,工作运转渐入正轨。
研究院园区在建期间,租用了峡山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绿色智谷和北京大学医疗科技园空间建成了两个临时通用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和特殊实验室,以及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研究院在园区正式建成启用之前,科研工作已全面启动。
研究院目前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是令人刮目相看:在第三代小麦杂交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申请国际专利4项;成功建立了番茄和黄瓜组培及遗传转化体系;在西瓜EMS突变体库的创制,小麦、西瓜抗病基因挖掘、功能验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建了一套应用于园艺作物的高效、精准基因编辑工具。
在相关各方协作一致共同努力下,研究院一边建设,一边同步开展科研工作,成效斐然。2020年12月10日,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实地考察后表示,希望把研究院打造成北京大学校地合作的标杆典范。2021年3月16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实地考察后,也对研究院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
高端定位,打造农业科技“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