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关乎着国计民生。近年来,开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补齐,“米袋子”供给有保障、“菜篮子”绿色更优质、“果盘子”丰富更实惠、“肉盘子”丰盛更安全,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顺利完成了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迈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31.63亿元,农业增加值8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0元,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米袋子”供给有保障
日前,记者来到南雅镇民安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只见绿油油的秧苗长势良好,一架农用无人机正在对秧田进行统防统治作业。
该基地负责人贺青山介绍,他们于2013年在南雅镇民安村流转土地1800余亩种植高产优质水稻,打造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年产水稻1000余吨,培植大面积再生稻区域,年产值达300万元,支付工人工资达70余万元。
该基地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势,采取机耕、机育、机防、机收、清理、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等“一条龙”模式,坚持推广减药减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机械化生产,用科技守住“粮”心,加固粮食安全“防火墙”,让大家吃到放心健康的生态粮。
这是开州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开州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扈月文介绍,近年来,该区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牢牢夯实农业“基本盘”,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用科技创新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开州再生稻”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米袋子”供给保障有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截至2020年,开州区粮食产量稳定在57.18万吨;累计发展扶贫产业基地21.5万亩,带动3.1万贫困户如期脱贫;构建“5+N”绿色产业体系,现代山地特色效益产业增至130万亩,产值95亿元。
“菜篮子”绿色更优质
6月2日,记者在位于临江镇明月村的鲁渝协作(开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棚里看到,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集中采摘成熟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圣女果,总产量大约70万吨左右。
据重庆开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阳介绍,该产业园占地面积350亩,共有34个棉被棚,2栋智能玻璃棚、2栋智能连栋育苗棚,配套建设了蔬菜整理包装、仓储检验等设施,是东西部协作扶贫重点项目,集“育、繁、研、推、供、旅”高科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具备蔬菜种苗繁育、高标准蔬菜产品种植、现代农业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等功能,每年吸纳30余名低收入户务工,辐射带动周边低收入户200名增收致富。
扈月文表示,近年来,开州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平台,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引领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开州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个、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4个,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
“果盘子”丰富更实惠
6月3日,记者在厚坝镇大安村正英种植家庭农场看到,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挂着累累硕果,单轨运输车将一袋袋有机肥送往山顶,果园里处处呈现出现代化农业的新气象。
该家庭农场负责人江正英告诉记者,他们种植沃柑160亩、晚熟青脆李40亩,配套农机设备6台,修建蓄水池1000余立方米,灌溉管道500米,硬化生产便道1000米,安装运输车轨道1200米;年产沃柑8万余斤、青脆李4万斤;常年为当地农户提供务工岗位13个;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户年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
在临江镇福德村柑橘种植股份合作社,既是果园管理员又是股东的郭小华带领自管小组成员对沃柑树进行管护。
福德村党支部书记熊炳科介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和开州区农业农村委多次派专家到该村农民田间学校加强技术培训。如今,全村38个自管小组成员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果园里安装了智能化总站、气象监测站、土壤监测站,种出的沃柑品优质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扈月文介绍,近年来,开州区积极推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果园,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截至2020年,全区柑橘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综合产值20.4亿元,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全产业链发展,让广大群众的“果盘子”既丰富又实惠。
“肉盘子”丰盛更安全
5月26日,记者在位于天和镇安静村重庆浩奇畜牧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看到,一头头壮硕的母猪在种猪圈里待产,基地保育圈、分娩舍等一应俱全。
据该公司总经理周立树介绍,生猪养殖基地投资800万元,实行高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现有基础母猪180头,预计年出栏商品猪3500头。对开州区生猪生产保供、推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充足百姓“肉案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谭家镇侯家溪冷水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蒋开均告诉记者,经过7年的艰辛打拼,他打造出的冷水性鱼类流水养殖基地投放各种高端冷水鱼共300余万尾,产品远销法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家。
蒋开均表示,该公司在为当地72名农户解决就近就业的同时,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稳定脱贫路子,带富了一方百姓。
扈月文介绍,近年来,开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全市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狠抓生猪稳产,有效遏制了生猪生产下滑势头,建成国家绿色畜牧示范区。截至2020年,每年生猪出栏稳定在100万头左右、产值32.6亿元;生态渔业养殖面积5.78万亩、产量3.08万吨、产值7.2亿元。
短评
见证历史进程,感受发展脉搏。近年来,开州区从“一产为主”向“三产融合”转变,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800余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4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1,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13.04亿元;建成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村(点)37个,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8亿元;培育涉农电商主体775个,农产品网上交易额4.5亿元……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的绿色跨越,完成了脱胎换骨、提质增效的华美嬗变。
“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南门红糖”“冰薄月饼”“紫水豆干”“开州香肠”等特色农产品全国知名,“开县春橙”“银杏茶”等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累计认证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87个、“两品一标”农产品85个。开州农业成功实现了一项项赶超,一个个突破,一次次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州现代农业一定会迎来质效不断突破、成果更加丰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