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可危害花、果实、叶片和茎。番茄灰霉病发生时间早、发病时期长,由于主要为害果实,造成的损失极大,已成为番茄三大病害之首。
番茄发病后会造成早春大量烂果,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甚至高达50%左右。灰霉病对番茄植株地上部分均可为害,以果实和叶片为主。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开始,向内呈"V"字形扩展,病斑初呈水渍状,边缘不规则,后呈浅褐色至黄褐色,具深浅相间的轮纹。果实发病,大多是残留的败花和柱头部先被侵染,造成花腐,后向果面和果柄扩展,一般近果蒂、果柄或果脐处先看到症状。如幼果发病,受害后的幼果则全果软腐;当果实成熟前发病时,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软腐,很快发展成不规则形状的大斑,后果实失水僵化或湿润软腐,病果一般不脱落,且发病后相互接触感染、扩大蔓延,发病严重时, 整穗果实会全部腐烂。
番茄的茎杆较少受害,如有发病,开始呈水渍状,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病菌在天气潮湿时,可以看到在被害的果、叶及茎的病部密生灰褐色霉层,故称灰霉病。该病不仅在植株生长期间严重发生,而且在采后的储藏、运输过程中还可继续发病,从而造成严重为害。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为害以大棚为主,在预防和防治上,应采取变温管理的生态防治、抑制病菌滋生为主,同时在管理上,要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农业防治:做好棚内管理,晴暖天气要及时通风透光,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或过低。把棚内茄果类采下的老叶、残枝及病果要及时带出棚外,以减少传染发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