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农业发展史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农学相关著作的数量比超以往所有农学著作的总和,在农学思想上也卓有成就。
其次,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明朝时期,农业经济基础已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加上众多小国到“天朝大国”来朝贡,促进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为农业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会。
一、明清时期对农业的发展
相对来说,明清时期社会比较稳定,两朝的贤明统治者如明成祖朱棣、清帝康熙、雍正等主张重农务本,通过鼓励垦荒,减免赋税以及兴修水利等政策,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经济日渐繁荣。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以及清朝推出的“摊丁入亩”政策,使当时农业的发展迅速提高。
1、明朝兴修水利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面对前朝元留下来的田畴荒芜、民不聊生的情况,开始大兴改革。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经济上,朱元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政策,促使农业生产在明执政的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也由此摆脱元末的萧条,开始复苏并逐步走向繁荣。
明初政府除了政励开垦荒地和移民屯田之外,还组织了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许多有名的水利设施就是在这时修成。
这些大规模的水利设施灌溉农田数目可达万项甚至数万顷。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将之与大型水利设施配套使用,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2、清朝实行多样化的屯垦形式
清乾隆时期,在政府主导下,开发新疆农业的高潮掀起,并引发了内地民人前往新疆的移民潮,并组成了了新疆自耕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乾隆皇帝提出了“武定功成,农政宜举”的农业政策,开创了历史上诸如兵屯、旗屯、遣屯、回屯、民屯、商屯等多样化的屯垦形式。这些屯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土地开垦的方式和粮食的收成来源。
二、与唐宋时期农业生产的对比
唐宋与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在农业耕种工具、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农业耕种工具的革新与使用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工具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一阶段灌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熟铁钢刃的农具得到社会的广泛使用。
利用水力、风力、畜力的灌溉技术和农业加工工具得到普及。此外唐宋的耕种农具开始系列化,出现了如曲辕犁许多代表性的发明创造。
而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冶铁技术在继续进步,但其制造的工具只能应用于小型的耕作,不能广泛被运用,还不是很成熟。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农具种类基本上完全继承这唐宋。
二、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
明清时期继承了唐宋关于旱地耕作和水田耕种的不同技术体系,在明清的实际行进中对这系列耕种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使整体农耕水平再次提高。
此外,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农书,这些农书主要记录着当时先进的农业科技,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总结,不过当时农书的数量较少。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开始涌现。这反映了农业科技在当时各个领域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然达到一个新高度。
1、水土资源方面
在前人的基础上,唐宋时期确立了一些稻麦较之科学实用的种植体系,而这种体系的确立,也基本都是按照地理和气候特点来的。
到了明清时期,这些种植体系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改造,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不同的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
在水利灌溉方面,唐宋时期极大地发展了农田水利,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些农田体系,如塘埔圩田体系。
明清时期,虽然北方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萎缩趋势,但南方的小型水利工程以及北方的有高效率的井灌水利技术,却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农业科技交流促进了变革性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农业科技的交流与传播在整体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并种植了许多新奇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改变了我国古代一直以来的农作物结构。
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这种新型作物的引进,也对中国农业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结构的产生了影响,甚至与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也因此发生了一些改变。
此外,大量中国农书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当地学者高度重视,这对他们本国的农书著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农耕文明传回了欧洲,引发了一场“中国热”的浪潮。
明清时期这种中外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为我国实验农学的实现提供的前提和保障。
中国的农业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文明发展到了古代农业科技的最高水平。
从中国古代经济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在世界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农业史上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