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农业科技报社一项案例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名单

   2021-10-25 农业科技480
导读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胡小卫日前,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开展的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揭晓,农业科技报社报送的“《农业科技报》三农特色全媒体传播与服务体系创新案例”成功

 

 


 

农业科技报社—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胡小卫

日前,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开展的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揭晓,农业科技报社报送的“《农业科技报》三农特色全媒体传播与服务体系创新案例”成功入选传媒类创新案例榜单。

此次活动共有482个案例入选,包括301项传媒类创新案例和181个出版发行类创新案例。活动旨在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与现状,通过典型经验和创新案例进一步集中展示新闻出版单位深度融合的成果,发挥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业界互学互鉴。

近年来,农业科技报社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了以 “强农APP”移动客户端为龙头,融合“报网端微视”于一体的涉农全媒体传播平台矩阵,优化“策采编发评”工作流程,实现图文音视频融合传播,走出了一条为农宣传和为农服务的发展之路,初步构建成了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三农”特色突出的全媒体传播与服务体系。

“报网端微视”融合发展 打造为农全媒体体系

报社建成了采编发一体化全媒体采编系统,全面打通纸媒、网站、微信等平台,实现内容一次采集,跨媒体编辑,全介质发布,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实现了全平台内容的完美融合。先后开办《农业科技报》电子版、开通数字报、创建“中国农科新闻网”,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聚杨凌”微信公众号,建设了“强农APP”移动客户端,注册了今日头条、抖音号、人民号等自媒体推广账号和微赞、新华社现场云等直播平台,实现从策划、议程设置、内容生产到平台传播的全链条融合。

在内容建设上,突出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中央强农惠农的政策举措,深入浅出地解析急需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和实用的致富经验;在传播形式上,把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加工”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生产了一批受老百姓喜爱的新闻产品。中国农科新闻网先后被陕西省委网信办授予“网络宣传最佳专题奖”和“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先进集体”。报社形成集“报网端微视”和“多平台”的“三农”特色突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主流舆论阵地。

2019年10月21日正式上线的“强农”APP,是运用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秉承“立足杨凌,面向旱区,辐射全国,服务三农”的宗旨,集“三农资讯发布、线上农技服务、远程农技培训、涉农电商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涉农媒体对农宣传与为农服务智媒平台,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身边的农科专家”“农民生产的农事百科”。

强农APP通过联合“全国涉农媒体、政府涉农部门、农科专家、职业农民、涉农企业、合作社”等入驻平台为内容汇聚,组织专业机构和创作者参与内容生产、科技服务,指导解决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倾力打造《农业科技报》对农宣传和为农服务的“升级版”。2021年7月,“《农业科技报》强农APP农业信息与大数据服务平台”入选2021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

打造为农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杨凌科技、人才优势,报社组建了一支400名余名农科专家教授组成的《农业科技报》专家顾问团,为服务“三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搭建了问农热线、农民培训、科技文化下乡、示范基地和科技论坛等“科技为农服务十大平台”,每年刊登农业技术信息4万多条,先后回答全国各地读者技术咨询3万多人次,举办科技下乡350多场次,服务群众100万人以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130多场次,培训农民1.8万人;出版30余种农业科技类系列图书,免费发放30多万册。

农业科技报社一项案例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名单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25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