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62项,在作物遗传育种、小麦条锈病防控、牛羊克隆技术、苹果抗逆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24年来,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旱区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在良种繁育、耕地保护、节水技术、智慧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子,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0月14日,杨凌“农民科学家”马新世在大棚里查看农作物长势。(记者 赵晨摄)
聚焦种业 科技攻关再发力
秋分时节,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井克梁村玉米示范基地一片金黄。“在今年气候干旱、持续少雨的条件下,来自杨凌的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陕单609’‘陕单660’等经受住了严苛考验,表现十分突出。”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忠雄话语间满是惊喜。
恶劣气候下依然表现优异的新品种背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玉米首席专家薛吉全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锐意创新。“我们以种质创新为切入点,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基础,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新模式。”薛吉全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中,四次由杨凌品种主导,打赢种业翻身仗,杨凌义不容辞、实力满满。
小满节气前夕,2021年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团奔赴黄淮麦区,在江苏徐州、河南长葛等地见证了“西农585”“西农235”“西农511”等杨凌品种穗大粒饱、麦浪滚滚的壮观场景。
盛夏时节,祁连山上白雪皑皑,祁连山下800亩“秦杂油11”春油菜品种刚进入盛花期,金黄耀眼,甘肃省民乐县新天镇周陆村种油菜大户、59岁的付伊之喜上眉梢:“今年的收入能达到200万元!”
一幅幅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图景背后,蕴含着满满的“杨凌科技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