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杨文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表示,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拼、抢、实”的工作作风和状态,不断加强“钱变纸”和“纸变钱”两个能力建设,提升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实效。
解放思想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当前,我省正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产业强省。与发达地区相比,对标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仍然存在差距和短板。
唯有思想破冰才能发展突围。去年底,省农科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组织专班赴省外调研学习。“对标先进,我们最大的短板还是思想不够解放,敢拼敢闯的勇气相对缺乏。”刘晓洪说。
今年上半年,省农科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简化资产配置和采购流程,赋予法人单位、团队更大自主权和科研人员更大项目决策权;进一步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工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赋予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成果处置更大自主权。
刘晓洪说,该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放管服”改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解决问题求实效的事、凝聚合力推动发展的事,破解经费管理中的难点、堵点,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让科研经费更好为科研服务。
深度参与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
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农、科技赋能,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刘晓洪说,这对于农业科技人员来说,既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
目前,该院已制定实施《省农科院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即1条产业链、1个院领导领衔、1个研究所对接、1个处室协调、1个团队支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找准与产业结合的切入点,通过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度参与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以及延链、补链、强链的各个重要环节。省农科院有18人次入选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专家团队。
刘晓洪表示,省农科院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聚焦种子、耕地等重大产业发展问题,组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着力开展粮油、小龙虾、果蔬、畜禽、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和繁殖、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新品种,着力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我省自育品种的覆盖率,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前,省农科院已取得硒都黑猪、小龙虾、水稻鄂中6号、辣椒鄂干椒101等一系列新品种成果。
聚力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
今年初,由省农科院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五五”工程被写入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由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全省实施。
“十四五”期间,省农科院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这一核心,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体系建设,增强“钱变纸”和“纸变钱”两个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科研方向、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服务对象三个调整,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四大任务,着力研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50项、集成示范先进实用科技成果500项、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50项、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50个和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50家。
如何落实?刘晓洪介绍,将以加强“钱变纸”和“纸变钱”两个能力建设为着力点。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大团队作战,整合多方科技资源,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创新团队,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鼓励“异想天开”,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从产业需求着手,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抓住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破解产业发展短板和技术瓶颈难题,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充分发挥两个国字号“武汉分中心”和院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提供农业科技成果的征集、展示、推广、交易等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助推湖北农业科技成果在本省农业企业中优先转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强省建设,实现“1”到“N”的更好发展。深化院地院企合作,统筹市州分院、专家大院资源,创新全产业链科技跟踪服务模式,推广示范一批可复制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建设,并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定点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兴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